在职研究生网,学历提升平台!

出国留学

职业资格

在线报名

在线咨询

8:00-22:00

当前位置:

首页

 > 

常见问题

 > 

气象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方式有哪些?

来源:   时间:2025-04-12 10:19

气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上课方式

气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上课方式灵活多样,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设计,兼顾工作与学习的平衡。不同高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员需求,通常采用周末班、集中班、网络班或混合模式。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,其大气科学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每月两个周末,每次授课8学时,学员可提前协调工作时间。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的课程则采用季度集中授课,每次连续5天,适合需要系统学习的气象局在职人员。

周末班:工作与学习的平衡

周末班是最常见的授课形式,尤其适合本地或邻近城市的学员。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气象非全日制项目,每周六全天上课,涵盖数值天气预报、气候动力学等核心课程。2022级学员张伟(化名)分享道:"作为北京气象台的预报员,周末班让我能系统学习卫星遥感技术,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数据还能直接用于课堂案例分析。"这类模式通常要求学员每周投入10-12小时,包含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。

集中班:高强度深度学习

集中授课模式多在寒暑假或节假日开展,适合异地学员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采用每学期3次、每次10天的集中教学,包含实验操作和野外考察。2023年暑期班中,32名学员在峨眉山气象站完成了边界层观测实践课程。这种模式单次学习强度较大,但能减少往返频次。广东省气象局的工程师李芳(化名)表示:"集中班虽然连续上课辛苦,但能和全国同行深度交流,一次性能解决半学期的课程内容。"

网络+面授的混合模式

随着技术发展,超过60%的高校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。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将理论课通过直播平台授课,而数据同化、WRF模式等实操课程则安排在暑假面授。学员王磊(化名)提到:"通过学校专属的'风云课堂'平台,我们能在台风季实时分析导师分享的CMA-GFS数据。"这种模式通常要求每学期至少到校2次,每次完成1-2周的实验或考试。

弹性学制与个性化安排

部分院校提供更灵活的选课机制。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允许学员在2-5年内自主安排修业进度,可选修其他院系的GIS或环境政策课程。2021级学员中有23%选择延长学制,主要因台风季观测任务繁重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则推出"模块化课程",将《中小尺度气象学》拆分为4个单元,学员可分段完成。

实践教学的特殊安排

气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强化实践环节。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要求学员每学期完成40学时的台站实习。2023年,该实验室与江苏省气象局合作,让学员直接参与"梅花"台风预警的数值模式调试。云南大学则利用高原地理优势,安排学员在香格里拉大气本底站完成1个月的温室气体观测实践。

国际项目的特色授课

中外合作项目往往采用更独特的方式。中国气象局-雷丁大学联合培养项目,每年组织学员赴英国参加2周的ECMWF(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)研讨,并远程访问全球集合预报系统。该项目2022级学员刘颖(化名)回忆:"在雷丁大学现场操作ECMWF的预报系统,比教科书上的案例直观得多。"

考核方式的适应性调整

为配合非全日制学员特点,考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。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将《大气化学》课程的笔试改为3次阶段性项目报告,允许学员结合本单位的环境监测数据完成。清华大学气象灾害预警课程则采用"台风模拟决策"的实战考核,学员需在48小时内完成从数据采集到预警发布的完整流程。

2025年招生 在线咨询
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,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,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,请自愿填写下表,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,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。即刻报名,圆大学梦!
*

学生姓名

*

手机号码

*

户籍地址

*

当前学历

 

意向专业

《隐私保障》

热招院校推荐

更多院校>
联系我们 |  渝ICP备18004727号-2